热情的天气,古早的球馆
31所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牌大学的32支乒乓球代表队,齐聚在新加坡这个小红点的,东部的,不挨着地铁的,没有公交站的,一座陈旧的工业楼的,4楼顶楼的一间仅有部分空调的……小房间, 让人仿佛置身八十年代, 这就是我们比赛的球馆-Copytron (复印通?不如叫“烤皮虫”呢!)今天是4月20号, 星期天的早晨亮堂堂,没有意外, 和往年一样气温在32度左右。一年一度的新加坡中国高校“友谊杯”乒乓球团体赛今年来到了第四届,4年来, 世界发生了多少变化!ChatGpt、DeepSeek 的出现、川普对华加征关税到245%!….但球友们的热情和新加坡这天气一样, 是不变的。大家聚在这里,流着汗,说说笑笑摩拳擦掌准备开战!与怀旧的外观形成反差的是,球馆一进门墙上一个小小的电子显示屏,上面显示着参赛队伍的比赛成绩,一下子把我们拉回这个时代。
精彩的过程,无言的结局
比赛依然延续往年传统:8个小组、每组4队,设混双、公开双打和单打,先小组循环,再分甲乙组淘汰赛。每队至少5人,有的学校派来十几人,我们刚好凑够。比赛时长是一天, 但也有提早收工回家的。
抽签分组,我们在B组,对手依次是: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北京化工大学。
时间来到8:45 ,8张桌子同时开赛!乒乒乓乓的球声, 运动员的跺脚声,啦啦队的掌声和加油声, 球馆沸腾起来了!
经过激烈的奋战, 我校分别以 0-3, 0-3, 1-2 惜败,毫无悬念进入乙组。乙组对阵复旦, 1-2被淘汰,其中混双项目我们接发球配合得当2:0快速拿下,有些意外,有点振奋。
开阔的心境,可期的未来
其实,乒乓球的乐趣在于输赢吗?主要在于过程….好吧,至少这次是。国际赛事中,通常拿奖的总是那么几个,为啥还要比?运动员赛后采访经常听到他们说“享受比赛的过程”,而我们这些业余球友何尝不是呢?比赛的看点也是在于运动员如何迎难而上,如何困境求生。
我校参赛主力队员5人,平均年龄在50+, 各有家庭、工作要兼顾, 有时需要对抗一些小伤痛,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乒乓球的热爱,平时练球是为了身体健康,比赛则是交流、是坚持、是传承——守住一片阵地,静待花开。
相信未来有更多校友加入我们,打出更多漂亮的球,面对强校,传递友谊,Give them a color see see!附:我校参赛队员:
李斌,晨希, 明敏,炜文,志伟
啦啦队:林胜,初晗
5月20日
福州大学优秀校友
化学基地班首届毕业生
陈晓东教授
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英国皇家学会官网
在相继当选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
陈晓东校友再获殊荣
这是国际科学界
对他在“软材料电子学”领域
突破性学术贡献的又一崇高认可
陈晓东校友,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兼任化学与医学教授。他于1999年在福州大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 化学基地班)完成本科学业,2002年获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2006年获德国明斯特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09年起执教南洋理工大学,2016年晋升正教授。现任南洋理工大学柔性器件创新中心主任、Max Planck-NTU人工感知联合实验室主任,以及新加坡混合集成下一代微电子中心副主任。感念母校 科研启蒙
在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这一里程碑时刻,陈晓东教授以福大校友与科研领航者的双重身份,回溯母校培养的启蒙力量,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作为福州大学化学基地班首届毕业生,我衷心感谢母校精心设计的系统化学课程和丰富实验训练,使我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福州大学坚持德育与学业并重、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为我在教学和科研道路上持续探索、勇于迎接挑战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里的化学一点都不“冷”(节选)《中国科学报》(2022-11-22 第4版)
1994年,福州大学获批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化学)(以下简称基地班),成为当年入选化学基地班的11所高校中唯二的两所地方高校之一。化学系迎来了人才培养质的飞跃。
基地班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能提前进入课程,为后来的科研训练留出时间,导师积极吸纳基地班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学院给基地班开“绿灯”,付贤智院士亲自出马,建立了院士领衔的科研导师队伍,按照“一人一导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指导学生。
在一众身高一米七左右的南方同学中,1995级福大化学系基地班本科生陈晓东的大高个儿显得有些“鹤立鸡群”。更加与众不同的是,无论什么课程他都能考90多分,即便是公认最难的物理化学,他也提早在大二就修完了。
本科就进入科研团队的陈晓东,有次在洗头时突然对同学游生辉说:“飘柔洗发水是美国产品,我们要做自己的产品。”尽管后来陈晓东没有做中国版的“飘柔”,却在国际上电池快速充电、柔性佩戴材料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上下滑动查看 陈晓东校友在化学基地班的故事)
福州大学作为福建省属唯一的国家“双一流”高校,着力推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陈晓东校友1999年从化学系化学基地班毕业以来的成长轨迹,正是福州大学秉承“明德至诚、博学远志”校训,构建“理工结合、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例证。
陈晓东教授参加福州大学前沿科技创新论坛
陈晓东校友始终心系母校发展,多次回到母校与青年教师、学弟学妹们交流分享。在前沿科技创新论坛讲座上,他带领学弟学妹们走进智能时代的跨学科研究与创新,引导大家勇于推陈出新,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在校友有“化”说活动中,陈晓东校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学习科研经历,向大家分享如何运用设计思维提升学术写作质量;他还参观调研了清源创新实验室,与实验室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指导意见……
以 “柔性” 创造无限可能
作为 “软材料电子学” 的全球领军者,陈晓东教授倡导“柔中蕴含刚”理念,开创性地将软材料与电子学相结合,实现了柔性科技的多领域突破:受蜘蛛丝启发研发水响应柔性电极,可包裹器官实现神经修复与创伤恢复;通过柔性电极实现捕蝇草双向电信号传输,为农业病害监测提供新范式;首创“乐高”式双相纳米分散界面,作为通用连接器,让可拉伸设备的模块组装如乐高积木般简单快速,为柔性电子器件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陈教授的科研从不局限于论文,更聚焦 “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通过跨学科创新,他致力于从实验室到生活的 “硬科技” 落地。
他与跨国消费品公司宝洁、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合作开发的HapSense,是新加坡首个可准确量化皮肤纹理的可穿戴传感器。该设备形似戒指戴于指尖,通过智能手表模块实时捕捉皮肤摩擦与压力数据,让消费者在家即可客观评估护肤品效果,终结 “凭感觉选产品” 的时代;他还发明了一种电子“鼻子”,即通过模拟哺乳动物嗅觉系统,结合 AI 算法打造的肉类新鲜度检测仪。通过条形码变色反应与手机 APP 分析,对鸡肉、鱼肉、牛肉的新鲜度预测准确率达98.5%,目前正与农业企业合作拓展至更多易腐食品。
从柔性电子到植物通信,从皮肤检测到食品保鲜,陈教授用 “柔性科技” 书写着跨学科创新的无限可能。
荣誉加身 初心不改
陈晓东教授的学术成就享誉全球。他在此前已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利奥波第那科学院)、新加坡国家科学院、新加坡工程院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等多家顶尖机构院士,并身兼国际著名纳米科技期刊《ACS Nano》主编,同时担任《Advanced Materials》《Matter》等20余本国际期刊顾问编委。
陈晓东教授的科研成就获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他所收获的奖项包括但不限于:新加坡总统科学奖,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研究奖,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Dan Maydan纳米科学奖和Kabiller青年研究奖,他还曾两度摘得 “Falling Walls 年度突破奖”。
面对此次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的荣誉,陈晓东教授表示:“我为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感到自豪和荣幸。这个荣誉不仅仅是我的,它也属于我的研究团队。这种认可激励我不断探索新的想法,并将发现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造福人类。”
英国皇家学会简介
英国皇家学会,又称“英国皇家科学院”,成立于 1660年,不仅是英国最高学术机构,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见证了科学发展的多个关键历程。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的评选旨在表彰当选者作为各自领域的领导者对科学研究作出的宝贵贡献。英国皇家学会现有1800余名院士,包含8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牛顿、法拉第、达尔文、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等著名科学家均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陈晓东校友以突破学科壁垒
勇闯无人之境的科研魄力
为福大青年学子树立了标杆
期待新一代福大人
循着这条榜样之路
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
以更蓬勃的锐气
不懈奋斗 勇攀科学高峰
做顶天立地的科研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福州大学官方微信团队编辑:曾子馨来源:中国科学报 福州大学校友会福州大学新闻网 NTU小助手
责编:李录杰
审核:包玉兰
SINGAPORE – Telekinesis – the ability to shift objects with the mind which has been featured in films such as Star Wars and Carrie – may find a semblance of reality through robotics and ultra-precise motion trackers in gloves to operate machinery.
It has been made possible with soft, flexible circuits in the smart glove that enable accurate tracking of muscular movements, such as subtle twitches, surpassing external sensors found in today’s technology.
The new technology gives users greater precision over machines than via a controller, and can potentially allow those with physical limitations to handle machines remotely.
Such circuits are being developed at a new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laboratory, which specialises in creating soft and ultra-thin electronics. These projects were presented to the media for the first time on Feb 14.
The lab, which opened in 2021,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mong other organisations that support tech innovation.
The lab’s scientists are developing a wide range of early-stage prototypes to see which will help users more, and will work with its partners to deploy such circuits for real-world testing in the next two years, in the fiel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health tech, robotics and other areas.
Traditional circuits are limiting for designers as they are rigid and typically flat, said Professor Chen Xiaodong, director of the lab at NTU’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or Chen Xiaodong with a prototype of the smart glove, which is equipped with soft sensors. ST PHOTO: MARK CHEONG
“Many of today’s electronics are flat, like a smartphone or screen,” said Prof Chen.
“Humans and machines need a different shape, so we need to change how we make circuits.”
The media was shown a range of circuits developed by the lab, including some which are as thin as a tenth of a human hair, printed into a jelly-like layer.
Smart gloves are among the lab’s leading projects. The net-like structure of the glove’s circuit allows it to retain resistance, even when it is stretched. It can be wrapped around a hand to allow in-built sensors to make contact with key muscle points for accurate tracking, said Prof Chen.
The technology offers a more comfortable option for sensors to monitor health or for individuals undergoing surgery. Biocompatible ribbons, with sensors printed on them, can be wrapped around soft tissues such as the heart or nerves, providing less-intrusive monitoring, Prof Chen said.
These ribbons, being flexible, help in implanting sensors and circuitry for other medical devices through keyhole surgery.
Biocompatible ribbons, with sensors printed on them, can be wrapped around soft tissues such as the heart or nerves, providing less-intrusive monitoring. ST PHOTO: MARK CHEONG
The lab’s prototype ribbon tightens around an object when it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water – a process successfully conducted on lab mice.
The flexible circuit can be stuck onto plants to keep tabs on their health ami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o control their growth through electrical charges.
NTU joins other innovators in the quest for flexible electronics. Scientists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eveloped circuits that can stretch up to 22 times their original length without a significant drop 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outed as a more comfortable and durable choice for wearables in rehabilitation.
Soft, flexible circuits in the smart glove enable the accurate tracking of muscular movements, such as subtle twitches. ST PHOTO: MARK CHEONG
一年一度端午节,
夸夸小妹好手艺。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谢 锋 79计算机
历史阅读
历史阅读
破天荒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上小山公园了。于是早上练习完Ashtanga后,就决定出门了。正是日出时间,太阳红彤彤地从组屋后面升起,映照着晨练的人们。忍不住停下了跑动的双腿,举起手机拍照。太阳光已经很刺眼了,我躲在树后避开光芒,拍出的照片中太阳的光晕正投射在一团黑云中,竟似一只大眼,让我想起刚看过的电影《奇异博士Dr Strange》头顶的第三只眼睛。
沿着小山转了十几圈跑了五公里,后面两公里心跳又开始超过155,甚至有一瞬间高达163,只好又把速度降下来,稳定在一公里7分钟。
跑完步后继续在小山漫步。漫山的香气,又是白兰花黄兰花盛开的时节。地上又开始有了落花,是风铃木树又开花了,虽然还不如以往的茂盛。哦,对了,已经五月了呢,应该是风铃木盛开的时节到了,只不知这是由微渐盛还是由盛而衰的光景。想来接下来还得经常上小山,才不会错过最绚烂的盛开。
我继续走到小山的游乐园,秋千正空荡着,我于是走了过去。不远处我和瑜伽小伙伴喜欢拍照的老树下,两位Uncle正在引亢高歌,我听到歌词“唱一首家乡的歌”,突然觉得有点伤感。因为疫情关系已经两年多没有回家了。现在新加坡的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去世界各地也都基本已经通畅无阻了,但是回家的路却是那么的遥远漫长。家兄从美国回家,在美国要隔离一个星期,回到上海隔离两个星期后,之前订的回福州的机票被取消,买不到机票和动车票。几经辗转才坐上动车经杭州回到福州继续隔离。家姐之前买了来新加坡的往返票,回去的航班一直被熔断,近期已经完全找不到可以回去的机票,偶尔一两张也是天价的七八万人民币。到十一月份才有机票也要两万多。
国内的疫情防控越想越让人心焦,不想也罢,我收回思绪正准备荡秋千。看到一个年轻的父亲带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来到游乐园边, 两人都戴着口罩。虽然新加坡已经放开一个多月,室外可以不用戴口罩了,但是多数人都还是戴着。这总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在室外不用戴口罩呼吸新鲜空气多好啊。
那个父亲跟小女孩说:“你也去荡旁边的小秋千,有点湿,我给你擦擦。”我于是就跟小女孩说hello。她不理我,躲到父亲的身后,低着头眼睛却羞怯地斜向我这边朝我看。她父亲说:“不要紧,你跟阿姨一起荡,她荡大的,你荡小的。”我朝她笑笑,她瞥我一下更缩回去了。我知道她害羞,我越说她会越躲,就说:“好了,我不跟你说也不看你了,你玩你的吧。”于是,我不再看她,自己荡了起来。她也就自在了,让她父亲抱到小秋千荡了起来,慢慢就放开笑了起来。她叫她父亲不要站在她前面,一会自己开心地唱起了歌“荡秋千,真有趣”。我想或许就有这首歌吧,后来搜了一下,果然有这首儿歌,“荡秋千,真有趣,靠近秋千要小心,一会高,一会低,秋千前后别靠近。。。”小女孩都按着歌里说的做呢,真是挺有趣的。
下山经过组屋区楼下,一群马来uncle围坐着吃早餐,其中一人看着报纸,正好抬头和我对视一下,是在小山上遇见说过话的,我跟他说了“Good Morning”, 他微笑回应。
一个平凡的早上自由地行走,感受着生活的气息。自由真好!
(写于2022年5月10日)
历史阅读
说说这个专栏的由来。
4月23日,我终于把约一个星期前校友活动的文章《两代共步麦里芝,校友疫后精神爽》整理出来发给理事会的校友们一阅。宏宇看了后就在群里写到:“建议在校友会网站来个明红专栏,欢迎所有的校友投稿连同读书分享,作为福大新加坡校友们未来的一个心灵窗口。” 我看了不以为意,觉得我关于校友会的文章都通过校友会公众号发出去给校友们阅读了,再发就没有必要了,而且,用我的名字命名就更不合适了。
宏宇的执拗我是领教过了。这不,他继续把这股劲使出来了。在我把家父帮忙改文章标题的那段花絮分享给校友们后,他发了私信给我,再次提出这个要求。我说校友会开个专栏可以,我也会尽量克服惰性多供稿,但觉得还是不要用我的名字。他于是又打电话来说服我,说目前为止,校友会文章大部分都是我写的,而且我的名字连接着老校长,本身就有号召力。我说不过他,就说我们就在理事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吧。于是,我们列了各自的理由,他的理由就是他试图说服我的,我的主要理由是假设自己是校友,设身处地地想,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文章投到别人的专栏啊?于是我们就在理事会群里列了两个选项让大家接龙:A.明红专栏,B. 其他,请建议。15个理事中除了我选B,一个没有投,其他13人都选了A,只是两人附加说明专栏专用。
这可给我出了难题,因为我还是觉得用我的名字作专栏名让我不自在。冥思苦想之下,我想到了用我名字的谐音“虹”,印象中有篇小说名字就是“虹”。我去Google了一下关于“虹”的释义:虹本义是天空中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带。因为虹像拱桥,所以古人常把虹作为拱桥的代称。
我想,以“虹”为名,可以象征着这是连接校友之间的桥梁,而且谐音我的名字,算是合了宏宇的建议。虽然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影响力,但与我的名字相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我不要偷懒。
我把这个想法分享到理事会后,得到不少理事的支持,甚至还有人说这个建议是“一箭三雕”。怎么“三雕”对我来说不重要所以我没有问,关键在于这是我可以接受的名字,也没有人反对。
今天,看到初晗已经把“虹”专栏在校友网页建好了,我于是便觉得有必要把经过说说,同时行动起来。
在理事会群里搜了一下,发现宏宇在去年四月就首次提出“明红专栏”了。谢谢宏宇的用心和坚持,宏宇说专栏办起来后,他一个月内会投一篇稿。
我们就在这里等着宏宇的投稿,等着你的投稿。
亲爱的校友们,来吧!写吧!让我们一起把你我的点滴串起来,串成一首歌,反复吟唱;串成一道彩虹,点缀生活;串成一座桥梁,连接过去,通向未来。
(写于2022年5月4日)
历史阅读
86软件 黄明红
一个忙碌的周末过去了。星期一的早晨,窗外依然小雨淅沥,做完一个小时的Ashtanga 瑜伽,本来还想出门跑步,却是不可能了。看看微信消息,校友群里奇勇把星期六下午的麦里芝徒步做成了一个视频,顿时又把自己带回两天前的情景。过去的周末除了和校友一起徒步,星期天早上还和瑜伽RYT200的老师们到Pasir Ris进行一场瑜伽盛宴,精神上很充实,但是身体上还是有点疲累,并不太想进行记录。今天,受到奇勇的激励,又被校友们催促,也让“头脑发热”(奇勇说他的视频是头脑发热感受着幸福做出来的)一下,把这次徒步记录下来。
说说活动的缘起。我们的会长龙昌是徒步高手,周末你只要去走麦里芝,有很大概率会遇上埋头快步前行的会长,看到你,他会和蔼可亲而谦逊地跟你微笑寒暄,再一起来张自拍。会长现在健硕的身材可是与当年大腹便便的干部模样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得益于会长日复一日的坚持行走,不知不觉中已经将新加坡走透透了。
随着新加坡政府选择与新冠病毒共存,慢慢放宽对疫情的限制,福大新加坡校友会终于可以组织校友们一起线下活动了。首先想到的活动自然是就是会长擅长的徒步,而且这项活动老少咸宜,也可以拖家带口增进感情。时间上一开始是打算定星期六的早上,但是考虑到一些理事会成员早上有活动,就定了星期六下午四点半。后来宏宇建议改到三点,这样时间比较宽裕,还来得及去上tree top, 于是时间就这样定下来了。以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这时间竟是完美的,因为星期六早上还下着雨呢。顺便说一下,我的瑜伽活动安排在这几天难得没有下雨的星期天早上也是完美的。现在想着周末的天气这么完美地给我们的活动助阵,竟也莫名地高兴起来。
时间回到星期六下午。我搭了Taxi准时三点到达麦里芝集合地点,居然校友们都基本到齐了,大家互相寒暄着相互打着招呼,还有福太太和福二代参加呢。初晗带着太太和儿子,李斌带着太太,秋月带着儿子,还有奇勇带着儿子都来参加了。大部队就在会长的带领下出发了。
大家三三两两地走着,边沿途欣赏麦里芝的自然风光。走在栈道上,放眼水光潋滟的水面上倒影着蓝天白云和绿树,从垂落的枝叶中望去,仿佛一张张明信片;踩在泥泞的石头路上,你的注意力不得不来到脚下,偶尔见树根突兀在路中,亦是一道风景;在有扶栏的栈道上,小猴子在扶栏上玩耍,直视着你走过;穿过树林,仰头只见棕榈树高高耸立,和各色阔叶细叶绿树交织在一起,顾自美丽着。有时,你突然想停下脚步,因为你听到大自然的声音,仿佛大自然在跟你低声细语,风声轻柔,虫鸣鸟叫。
我一开始和德毅走在一起,他说早上才刚跑了8公里。德毅注重身体锻炼,也时不时挑战一下自己,已经跑过三次全马了,跟他说话就感受到一股正能量。边走着,看到宇迅、秀清、小玉等年轻人都冲到前面去了,慢慢我和秋月走在一起,边聊着天,居然有人在后面催着我们走快一点。我们可是有运动的人,快点何难,于是秋月和我就超越他人走到前面去了,继续聊我们的天。秋月人逢喜事精神爽,她说前一天晚上刚和在美国的女儿确定了一个两居室的租房合同。原来,女儿已经在JHU读研究生,儿子在NUS读大学,同时申请美国的研究生。先前已经被波士顿大学等名校录取,而他的梦想学校就是妹妹在读的学校,几天前接到offer,终于梦想成真了。而秋月作为妈妈,儿女共读一所这么好的大学,自是十分自豪的事,而且从实际的角度,还可以省下不少的费用呢。正当我们聊着,秋月接到电话,说儿子晕倒了。我们赶快走回去,她儿子正坐在路旁,已经没有大碍了。因为有叔叔阿姨的照顾,送水的,送巧克力的,送手帕的,更有志忠带了个急救包,里面有风油精、创口贴、藿香正汽水等等,应有尽有。秋月总结原因说儿子林超昱可能是昨天晚上到凌晨三点多才睡觉,实在太晚睡了,所以精神体力都不好。还有就是因为疫情在家,太久没有运动,人长胖了,体质也下降了。小伙子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说本来是想过来帮妈妈提包的,没想到反倒成照顾对象。
我们又继续往前走,小伙子又出现脚抽筋的情况,几个叔叔都说应该找个地方躺下来,他自己也知道,拉一下脚就好了。可是当时正在树林中的泥泞地无处可躺可坐,只好志忠、建辉、德毅、初晗等几位轮流扶着他做拉伸和往前走。秋月感叹道,还好这次是跟大家在一起,要是只是他们母子两人,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确实多亏大家帮忙,但是我对小伙子有信心,他心里是很知道自己的状况的,相信即使只是他们两人他也会找出应对方法的。这次的状况对他也是个警醒,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接下来一定会拿出行动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的。
边走着,听到初晗说:“来,德毅你来扶一下,我得去扶我老婆。”原来,初晗的太太也因为一下走多了有点累,好在有儿子博锴(Ben)扶着妈妈走,边走还边嘴里嘟囔着给妈妈加油打气。从背后看,Ben都比妈妈还高了,但是从前面看还是个有点稚气的孩子,因为他也才刚上中一。初晗来参加校友活动时经常带着儿子,所以对他儿子已经觉得很亲切很熟悉了。去年四月Ben也参加火车旧道的行走,只短短一年的时间,他的身高几乎串了一个头,都要赶上爸爸了。在这个大家庭里,看着福二代健康成长,真是一件开心的事。
这次参与的还有一位更小的福二代,奇勇的儿子承远,才八岁。去年的南大游就见过了,当时他告诉我:“哥哥叫承翰,不是流汗的‘汗’”。这次他可是一马当先,冲上了tree top, 而且还成为了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眼里的明星呢。秀清姐姐在群里分享说承远告诉她们他的哥哥叫“汉堡包”,我纳闷,怎么跟告诉我的不一样啊?爸爸奇勇出来解惑:“是翰宝宝的谐音。”然后,李斌又接着分享他们和承远的故事:
“小宝说:他8岁
问我老婆(陈琼):你几岁?
陈琼说:我18
小宝觉得去掉1,他们年纪相仿,于是一路上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谈他的外公,外婆;谈爸爸,妈妈,哥哥,还会讲故事。他还是游泳健将,能游好几圈。这一路有他陪伴,可开心了。”
其顺甚至对奇勇说:“是你儿子给我们带路及带来勇气。”那奇勇怎么没有跟儿子在一起呢?原来他都在忙着为大家拍照留记录呢,瞧瞧他制作的视频多用心,显然行前就做好准备要有大制作了。他说,有校友们在,“让我毫无小孩被‘拐’的担忧”。那是呢,我们的福二代都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何况小承远和其顺叔叔想来在去年的南大游中已经结成好朋友了。就像我和其顺、奇勇上次一起经历了南大游,这次即使没有很多时间说话,也觉得近了很多。这次走在后面和恒清、建辉有了机会多说话交流,也一样觉得近了。人就是这样,一回生,二回熟的啊。
有了小朋友开路,我们的大部队在会长龙昌的带领下登上了tree top, 包括宏宇、宇迅、秀清、小玉、其顺和恒清等,一开始和我们落在后面的德毅也在最后关头发扬运动员精神,快步赶到山顶和大部队会合。秋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说他们拖了后腿,让大家没有登上tree top。其实,大家都觉得上不上tree top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大家走在了一起,互相增进了了解。年轻人很有思想,和他聊聊当兵的事,聊聊上大学的事,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对我们也是学习。秋月后来说儿子的减重锻炼已经成为他们家里的头等大事要一起努力呢。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和小伙子一起上山,让他带领我们向前走。
直到最后终于走到Terentang Hut, 超昱才终于可以躺在木地板上,好好地伸展双腿把脚架在扶栏上,慢慢让自己缓过劲来。这时候,会长等也已经从tree top 下来了,看到超昱的情形,就分享起经验,说他最初开始走的时候也是经常会脚抽筋,有人建议他要喝盐水,喝100plus, 结果就真的好多了。
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到Thomson Plaza的Hans一起吃晚餐。小玉家就在附近,先生带了大儿子和小儿子来找她。小儿子才十个月,肉墩墩的小模样甚是可爱,惹得阿姨们争相要抱,他倒是也不认生,好奇地看着大家。而四岁的大儿子则和秀清嬉闹着。原来秀清和小玉是前同事加闺蜜,常上小玉家,和孩子也亲近得很。多好啊,在异国他乡我们也可以亲如一家。
回家的时候,我去搭地铁。进了地铁车厢,看到小玉的先生带着大儿子。我奇怪,以为不是龙昌送他们一家子回家吗?一聊之下,原来大儿子不喜欢坐小汽车,喜欢搭地铁。所以爸爸就专门带着他乘地铁。小朋友拿着张地图,对站名一清二楚,我问他我要到义顺该怎么走,他有点害羞地用手指着地图告诉我要在碧山转坐往北的车。我和小玉老公聊了一下,他虽然不是福大校友,但也是福州人,和小玉的缘分是从教会开始的,而今他们年纪轻轻就独自养育了三个儿子,从他会很用心地听别人说的话,我知道他们会带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
今天是星期四,这篇文章在星期一“头脑发热”下起了头,后因赶着上班没有写完,之后是各种忙碌,直到今天才利用空闲继续给它写下来,依然是一个雨天。很高兴自己还是克服了惰性把文章写下来了。日子一天天在过,有句话叫做“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看似没有道理,有发生就有发生,这是事实,跟你记不记录有什么关系?但仔细想想,人的记忆力是多么地不靠谱,一日日叠加的日子确实会模糊甚至是亮眼的瞬间。而当你记录下来,在多年后再翻阅,即使现在不经意的瞬间都能成为未来美好的回忆。
所以,做就对了,记下来就好了,为了我们和我们的福二代共同走过的这段短短的旅程。
(写于2022年4月18日 & 2022年4月21日)
历史阅读